“点赞”按钮的前世今生
“点赞”按钮的前世今生
“点赞”按钮的前世今生
参考消息网6月(yuè)3日(rì)报道美联社近日刊发题为《不论你喜欢与否,“点赞”按钮已经改变世界》的文章。文章称,“点赞”这(zhè)个源于古罗马拇指手势的创意,不仅重塑网络互动方式,成为内容筛选和广告定向的重要(zhòngyào)工具,也带来一些副作用。新书《点赞》揭示了这一数字(shùzì)时代标志背后的偶然与必然。全文摘编如下:
没有“点赞(Like)”按钮(ànniǔ),网络世界就(jiù)不是现在的(de)模样。脸书网站和其他(qítā)在线服务平台把这个竖起拇指的图标变成数字世界的“猫薄荷”。不管你喜欢与否,点赞按钮已经成为创意催化剂、多巴胺传递系统和情绪攻城锤。
在这个数字(shùzì)驱动的(de)(de)社会,点赞标志可谓是“甲之蜜糖,乙之砒霜”。一本名为《点赞:改变世界的按钮》的新书对它背后的复杂故事进行了深入挖掘。
这个故事上可追溯(kězhuīsù)到罗马帝国时期的角斗士搏杀(bóshā),下可快进至21世纪(shìjì)初,当时科技行业领军人物——例如耶尔普公司联合创始人(chuàngshǐrén)拉塞尔·西蒙斯、推特网站联合创始人比兹·斯通、贝宝(bèibǎo)公司联合创始人马克斯·列夫钦、优兔联合创始人陈士骏和谷歌邮箱的发明者保罗·布赫海特——都在尝试各种(gèzhǒng)方式,使用这种“认可货币”来激励人们无偿在网上发布精彩内容。
2005年5月18日(rì),耶尔普公司员工(gōngsīyuángōng)鲍勃·古德森随手画下一幅“拇指朝上”和“拇指朝下”的(de)手势草图,方便用户对发布在(zài)该网站上的餐厅点评进行表态。耶尔普公司没有采用古德森提议的符号,而是采用了创始人西蒙斯设计(shèjì)的“有用”“有趣”和“酷”系列按钮。但古德森后来翻出那张旧草图,激发了他与马丁·里夫斯合作(hézuò)的灵感,二人在这本新书中探讨了点赞按钮的前世今生。
点赞按钮随处可见,虽说脸书是主要推动力,却并非其创造者,甚至险些将它弃如敝屣。脸书花了近两年才(cái)改变首席执行官马克·扎克伯格的坚决(jiānjué)反对态度,终于(zhōngyú)在2009年2月9日——也就是这个社交平台在哈佛大学一(yī)间宿舍创建五年后——启用了这一标志。
和许多创新事物一样,点赞按钮是应运而生的,但它并非某一个人(rén)的创意。这个概念在最终被(bèi)脸书接受之前,已经在硅谷流传了十多年。
里夫斯说:“创新往往是社会性的,硅谷是实现这一切的理想之地,因为(yīnwèi)这里有一种‘见面会’文化(wénhuà),大家聚在一起,畅谈自己手头(shǒutóu)的工作,结果发现许多人在做同一件事。”
创建一种以数字形式表达喜恶的简单(jiǎndān)机制,这项工作起源于耶尔普和优兔等在线服务平台。这些平台的成功与否,取决于它们(tāmen)能否在不必(bùbì)为内容花费大量(dàliàng)资金的情况下,通过发布评论文章或视频为网站带来更高热度。而这项工作需要一种简单直接的反馈回路。
在古德森随手画下“拇指(mǔzhǐ)朝上”和“拇指朝下”的手势时,这一概念并非凭空出现。奥斯卡获奖影片《角斗士(juédòushì)》将这种表示赞成和反对的方式(fāngshì)引入了21世纪的时代思潮。在影片中,演员华金·菲尼克斯(fēiníkèsī)饰演的康茂德皇帝(huángdì)在竞技场上作出这两个手势,分别表示赦免或杀死格斗者。
但在大众文化中,由竖起拇指带来的(de)积极情绪甚至(shènzhì)可以(kěyǐ)追溯到(zhuīsùdào)更早时期,这要归功于亨利·温克勒在20世纪70年代的热门电视剧《欢乐时光》中扮演的角色丰齐。后来(hòulái)在21世纪初,TiVo数字录像机将拇指手势用在遥控器按钮上,用户可以用它(tā)来表达对某个节目的喜爱。根据这本书的研究,大约在同一时间,“Hot or Not”网站——用户上传本人照片即可让他人对自己的长相(zhǎngxiàng)进行评价——开始尝试一些想法,为点赞按钮的诞生带来灵感。
但毫无疑问的是(shì),脸书把点赞按钮(ànniǔ)变成一个社会普遍接受的标志,也在它成为主流后获利最多。但这一切差点没能发生。
到2007年,脸书的工程师一直在酝酿推出点赞按钮,但扎克伯格表示反对,因为他担心该(gāi)社交网站已经太过混乱。里夫斯说:“实际上,他不想做那些(nàxiē)可能降低该公司价值(jiàzhí)的琐碎事项。”
脸书公司的(de)竞争对手“FriendFeed”网站没有此类顾虑,在2007年10月推出自己的点赞(diǎnzàn)按钮。该社交(shèjiāo)网站由(yóu)保罗·布赫海特和现任开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(OpenAI)董事会主席布雷特·泰勒共同创建。
但这(zhè)个按钮的成功并不足以让“FriendFeed”维持运营,它最终被(bèi)脸书收购。这本书的研究显示,收购完成时,脸书早已推出点赞按钮——此前,扎克伯格(bógé)否决了最初将其命名为(wèi)“绝妙”按钮的想法。
扎克伯格松口(sōngkǒu)后,脸书很快发现点赞按钮不仅有助于(yǒuzhùyú)保持用户黏性,还能更好地预测用户的个人兴趣,收集定向投放广告所需的信息。元宇宙平台公司去年营收(yíngshōu)中(zhōng)有一大部分来自定向广告。这个按钮的成功促使脸书更进一步,允许其他数字服务平台将其植入它们的反馈回路。在(zài)2016年,脸书新增了六种情绪按钮——“超爱”“关注”“哈哈”“哇塞”“伤心”和(hé)“生气”。
脸书并没有(yǒu)公开披露它从点赞按钮和其他相关选项中积累了多少反馈,但列夫钦告诉(gàosù)这本书的作者,他认为该公司或已记录(jìlù)下数万亿条(yìtiáo)反馈。列夫钦在书中说:“人们喜欢什么内容……可能是互联网上最有价值的信息之一。”
不过,点赞按钮也(yě)造成情绪问题泛滥,青少年和自恋(zìliàn)者的问题尤为突出,前者会因为帖子无人问津而感到孤独,后者则会因积极反馈而自我膨胀。里夫斯认为,这些问题属于不可避免(bùkěbìmiǎn)的意外后果,因为“如果你连技术创新的有益(yǒuyì)影响都无法预测(yùcè),又怎么能预测其负面影响和干预措施呢?”
即便如此,里夫斯认为,点赞按钮以及共同创造它(tā)的多股力量,触发了一种(yīzhǒng)人类独有的特性。
里夫斯说(shuō):“我(wǒ)们认为这项创新的偶然性本身就是其(qí)意义的一部分。我觉得人们不会轻易对点赞产生厌倦,也不会轻易让自己失去表达赞赏的能力,因为这是10万年进化的产物。”(编译/胡广和)


相关推荐
评论列表
暂无评论,快抢沙发吧~
你 发表评论:
欢迎